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导师资源平台
木灵——铸造的可能

木灵——铸造的可能

    木缘,好多年前,一位长辈曾说我的生命力缺木,于是我刻意地找木,刻木,惜木,藏木,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我与木形影相随,木已成为我雕塑创作的亲密“朋友”

    缘于对木的钟爱,在雕塑材料的选择上木成了我的首选,长期的创作,对不同木头特质的学习就越频繁越倾心,每一件作品的表达成为我遵循天然属性的一种探索。避免经验,成规的束缚,在自在的空间中每一种特定的可能性。我称木为长大的树,多年来我揣摩着木的属性,感受着木的生命机理,气息,细心地收集,熟悉它们的形态,脾性,颜色,纹理和气味,让那些“长大的树”在另一种环境中继续生长与之呼吸,与之对话。木要成为木雕作品,除了对木本身的特点了解,雕刻是不可或缺的,适度,恰当有分寸地雕刻控制,与其相关的量感与质感便具有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意义。我的木雕是在寻找材料与形式,一种简单,平和秩序的呈现,这是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这种追求在中国历代传世的作品中无处不在,它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和传承。

    “木灵——铸造的可能”作品创作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今让我感到了一种雕塑延伸的可能性,特别是还能与铸造的工厂结合在一起。技术,艺术和文化的主题反映了我想要对工业,艺术和文化有意识无意识的理解。以前我对雕塑的认定有一个模式,现在往往要多思考,雕塑中要考虑一个工艺,一个艺术感觉。工业可以说成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东西,但不同的传承载体就会产生一种现代意义,“铸造的可能”在艺术上给我提供了进一步的思考,这样就有了超越传统的可能性。还有一个就是文化层面,它不是一个短暂的东西,它是一个有前后顺序的,连贯的。像一条河一样,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不是一个个人因素或是某一个时代能够创造的,它是一个过程。我们可能比较注重主题,而忽视的艺术家的自身感受,忽视了铸造工艺,材料工艺,或者是对艺术的思考,延续都忽略了。如果只是强调主题,其他方面就会弱一点。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情况就会受到挑战,只有在开放的氛围里才可能产生新的想法,它的工艺也许会成为一个发光点,闪光点。我对文化的理解,肯能性的面可以大一点,顾虑就会少一点。通过这样积累下来的东西,便可以放大和长远一点,这就变得很自然。

    发现寻找木材——思考构思——雕刻,打磨——木质成型——翻模——铸蜡——整修形体——浇铸——焊接整修——打磨——着色——铜质二次成型。

    对木雕的思考延伸到铸造的可能,寻找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的结合。把对材料形态的感受,通过对传统工艺的铸造过程重新强化,再现,赋予材料肌理,空间,温度,颜色和形式力度的新思考,释放雕塑概念的不同内涵。

王建国
王建国
教授
雕塑艺术研究
历届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