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导师资源平台
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现代博物馆展览展品繁杂、媒介多样、技术复杂、规模庞大,如何组织展品、协调媒介、利用技术、形成有效信息传播的整体,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云: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网有万目,切不可抓目弃纲,纲举目张。展览大纲在庞杂的博物馆设计与施工中便是统领全局的纲纪。因此,在展览计划实施过程中,展览大纲的编写、贯彻、落实是决定展览成败的关键。展览大纲解决三个问题:

a)确定主题

b)观众定位

c)编篡脚本

    日本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座落在博物馆、艺术馆云集的上野恩赐公园内。成平1611月(200411月)以新馆名义正式对外开放。新展馆占据六个楼面,展示物品林林总总,目不暇接,传播方式丰富多姿,变幻莫测。虽然没有十分前卫的艺术设计风格,也没有眩目的高新技术。但是整个展览主线清晰,脉络分明,整体性与条理性极为突出,分明得益于展示大纲三大问题与清晰界定和贯彻落实。细细品味,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主题鲜明,贯彻始终

展览的主题是对展览内容的高度归纳与概括,是展览会的核心精神所在。明确界定展览会的主题,有助于主办者明确通过展品的组织与陈列向社会传播一些什么思想与精神。明确展览的最终目的与意图是什么。在展览素材的组织与征集中、在展品的甄别和遴选中、在对形式设计的指导与评价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正确的方向;明确界定展览会主题,有助于展览设计师了解展览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增强设计师合理组织展品,协调媒介,贯彻主题思想的意识。将展品、图文、造景、灯光、色彩、空间等等形式要素整合起来,凝结成一个表述主题的信息群,强化展品的表达力;明确界定展览会主题,有助于观众从总体上理解展览内容。展览主题是一条红线,可以将各个展点的零落信息与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的理解与认识。主题是展览中的灵魂,可以激活展览中每一个展品的生命火花。

地球生命的历程——人类、自然共存共荣,日本科学博物馆为其新馆展览提出了鲜明的主题。这个主题阐明了几个问题,首先,展览的内容框定在自然科学的范围之内,叙述地球45亿年来生命发展的历史。其次,站在人本位的立场上,观照自然界的芸芸生命。在地球生命发展的历程中,体现人类在自然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关注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共存共荣即是对过去的描述,又是对未来的期许。人类是地球生命发展体系中的一份子,离开了自然万物,人类也无法生存与发展。只有与自然界形成共同繁荣的和谐关系,人类才能得以充分发展。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膨胀,使这个问题变得日益严峻。为了地球的未来,为了人类的未来。馆长佐佐木正峰先生建议:为了保护生命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构建自然与人类共存的未来,我们应该怎么办才好呢?这个问题大家一起来思考吧!呼吁观众在了解自然历史的同时共同考虑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

    纲目清晰,条理分明

主题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主题必须要落实在展览的早期筹划,形式设计,现场施工,展期服务等等整个展览过程之中。而在主题落实到展览陈列过程中,展览脚本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根据已征集和选择的展品情况,编写章节明确的脚本有着重要的意义。章节脚本的编写可以形成展示内容的总体框架,确定展览的重点、要点和亮点,便于有序组织展品,层层递进地表现主题。

日本科学博物馆地球生命历程——人类、自然共存共荣展示章节大致如下:

t003_log01_pic_001

第一章节强调的是地球环境与生命产生、发展、消亡之间的关系,生命因地球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因地球的变化而发展,也因地球环境的变化而消亡,阐明了生命对环境的依赖关系,凸显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二章反映地球生命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以及地球生命霸主地位的交替。第三章反映地球生命的多样性,在这45亿年间地球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生命更替的变奏乐章,物种更替,新陈代谢,创造了丰富多采的生命世界。第三章还点明了物种多样化的原因,并建立了物种变化的系统关系。第四章展现当代的动、植物面貌,并强调物种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所面临的危机。从这些章节的内容与构成上看,条理清晰,内容翔实,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为展览形式设计提供了清晰的轮廓。

   大众定位,关怀备致

在展览主题和章节内容确定后,展览的观众定位也是展览大纲必须要明确的问题,所谓观众定位就是明确展览开幕之后主要面对的是怎么样的一些观众,他们与展览内容的关系,他们的文化修养,他们对展览内容的背景知识有多大程度的了解,他们在观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理、心理变化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展览形式设计的要素。而对不同的观众层,展览的方式,图文说明的深度,形式美的取向,观众与展品的互动方法等等都有很大的不同。现代设计崇尚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确定目标观众之后,在设计上给予更多的人性关怀,将极大地提高展览的社会传播效果。

观众定位取决于主办方的社会责任,取决于展览的社会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建设已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博物馆不再只是提供给专业人士作研究的象牙塔,其主要的功能已转化为收集、保存、研究、展览。由此,最终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作为日本唯一的一所国立综合科学博物馆,其社会职责亦是如此,馆长佐佐木正峰先生在新馆展览寄语中强调,广泛收集,保管关于自然科学资料,调查研究,并将这些成果展示出来,为社会提供一个终生学习的机会是国立科学博物馆的历史使命。所以,新馆展览以非专业社会观众为主要服务对象,根据非专业人士的特点,在展览的内容审定,章节内容的编排,形式设计的创作等方面都作了充分的人性化考虑。使展览成为普通观众喜爱的学习和娱乐场所

主题确定,展示脚本编篡完成,展览观众定位明确,就已形成对展览形式设计具有定位和指导意义的展览大纲。大纲一旦形成,就要落实到形式设计的每一个阶段之中,这样才能确保最终实现展览的宗旨。日本科学博物馆在落实大纲精神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总体平面配置,区域内容表达,图文版面设计,互动装置设计,馆内知识传授等等方面,都能体现展览大纲的精神。

    总体平面配置

总体平面配置是根据展览场地的空间条件和展览的章节内容进行的整体空间分配和安排。各个展览章节内容的空间位置安排与各个章节之间的起承转换、重点、亮点区域的平衡分布,展厅中观众走向的规约引导,展区热点的空间预留等等,都要在总体平面配置过程中作出统筹处理。总体布局成功与否将对展览的最终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

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新馆展览主要是45亿年来,地球生命发展的历史再现。从内容上来说,有清晰的历史脉络和时间流程。线性发展的内容决定了线性布置的展示顺序。四个楼面,从低层到高层,与地球生命从古到今,从低到高的发展历程相匹配。B2楼层内容为远古时代地球生命的起源和远古时代生态面貌。B1楼层为恐龙专馆。1F楼层展示的是地球生命的多样性,3F楼层表现的是现代地球生命的状态。观众从B2楼层进入,逐层观看,可以循序走完45亿年来地球生命演变的历程。自然顺畅,井然有序。新馆的空间流程设计搞得很活,整体的线性结构与局部的自由漫散结构相结合。在基本参观顺序不错的前提下,让观众看得自由轻松一些。这样亦可适当分流人群,不致于造成拥堵。从章节区域划分来看,空间的团块性也很强,这样可以将相关的展示内容和各种不同的视觉传播形式整合起来,形成相关信息群落,便于观众形成整体的认识。(图1

t003_log01_pic_002

1

    章节区域主题营造

由于脚本编篡章节分明,总体平面配置时主线和章节区域的空间分布合理,为主题章节区域的主题表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日本科学博物馆新馆展览中最大的亮点是区域的主题营造。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看似无关的展品有序排列,配合图文说明,多媒体放映,互动接触,光电引导等等手段,将众多展示形态整合起来,充分表达某一个中心思想,所有展品不再只是一个孤立的展示物,而成为一个表达有机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展品的生命力由此产生,非专业观众可以在一个知识的框架和丰盈的背景信息中了解某一展品的意义。这亦是形式设计根据目标观众的特点所作的人性化考虑。

1F楼层为例:该楼层在总体平面分布中被确定主要展示第三章 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场所。楼层空间又被分割为六大板快,分别展示:海洋生物多样性陆上生物多样性多样性的由来系统广场等三级标题内容。这些内容反映的是地球生命的多样化状态和形成多样化的原因。多样系统缘由是关键词,展览形式设计师抓住了这些要点,进行了充分的诠释。

  海洋生物多样性展区充分利用展馆近十米的空间,分高、中、低三个层次布置展品,一块巨大的珊瑚礁拔地而起,各种鱼类高高低低悬挂在空中。展厅中间有一个挑高平台,观众可以在不同的高度观看周边悬挂的鱼群,在各种灯光的辉映下,鱼群若隐若现,真是一派生动的海底景象。全场造景,观众的亲临置身感较强。(图2

t003_log01_pic_003

图2

陆地生物多样性展区环形分布,在不足二百平方米的空间中,分段表现了热带雨林、湿原、高山、戈壁、沙漠等不同地貌条件下的动、植物生存状态。雨林中的大榕树,湿原中的地层断面,高山上的抗寒植物,沙漠中的爬行动物……虽然繁杂多样,但排列有序。场馆不少小景观制作极为精致,树上小昆虫用圆形有机玻璃罩住,并有灯光重点照明,枯叶风化过程一一呈现,并配有放大镜,让观众看到细部变化,细微之处,极具人性化的考虑。细节决定品质,让人感悟颇深。(图3

t003_log01_pic_004

图3

系统广场为观众理出了一条地球生物多样化发展的总体脉络。46亿年来,地球生命从远古时代的原核细胞形式,经过不断地变异,演化成今天如此斑斓多姿的生命世界。系统广场清晰展现这一惊人变化的发展路径。系统广场平面上呈蛋圆形,周边是高达3米的 环形玻璃立柜,分类陈列着各动、植物标本,数量多,品种全。主入口一端有一个精美的原核细胞的模型。生命现象皆源于此。最有特色的是广场的玻璃地板,黑色的地板下,布置着由LED珠灯勾勒的线条,从原核细胞的模型开始,不断地向前、分叉,再向前、再分叉,通向玻璃立柜中的各种动、植物。形成了地球生物进化的树形图。简洁明确,一目了然。图表化的表达,有助于使观众在体验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认识到地球生命发展的系统性。(图4、图4a

t003_log01_pic_005

图4

t003_log01_pic_006

图4a

   图文版面设计

对于图文版面的处理,最能体现出一个展览的观众定位。若是专家定位,那么就会以展览器物为主,尽可能地消除观众与展品之间的隔阂,甚至可以让观众接触到展品,便于专家深入研究。说明文字尽可能少而精深,甚至可以不要。因为专家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毋庸赘言。若是非专业观众,中小学生、游客定位,情况就不同了。围绕着展示器物,或者某个主题,必须要适当的展开,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一些相关的典故、传闻逸事等。谴词用句要简明扼要,浅显易懂。尽可能用一些生动的形象来说明问题。图片、图表、实物、模型、多媒体影象视觉传播手段要有机糅合,不断地唤起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展示效果。从目前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面向社会的展览都是大众和非专业观众定位的,因此,如何全面而不失简约、深入而不失趣味、丰富多彩地展示主题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在大众定位的指导下,日本科技博物馆新馆展览中的一些图文版面做的非常有特色。是B2楼层展区的一个版面。内容是6500万年前的一颗直径为10KM的小天体撞击地球后,激起燃烧物和粉尘沉积,形成了大片陆地,造成地球环境的巨大变化。为地球生物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展区的主要内容就是揭示地球环境变化和地球生命之间的关系。为了充分表达这一内容,采用的小通柜的展示方式。实物展品、模型、图片、图表、文字等视觉传播形式融为一体。在诸多的因素中,海流与气候、温度与湿度对生命体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立面图文版面中最突出的是反映历年气温、海温变化的图表和反映生命蔓延的路径。文字少而精练,简明易懂。前面斜板上上镶嵌着五个地球仪,分别展示小天体撞击的位置、大陆与海洋的成型、冰川期的地貌等等内容。穿插期间的是一些早期生物的化石标本和地质样板。这些展示物以各自特有的表达优势合力阐述着一个主题内容,产生了十分理想的视觉传播效果。(图5

  

t003_log01_pic_007

图5

互动传播与现场解说

互动传播是运用声、光、电技术专门设计制作的一些观众操作,形成观众与展品发生相互交流的设施。互动传播在现代展览中运用广泛,品种繁多。有的通过触摸点击获得层层深入的相关知识与信息。有的通过按钮与操纵杆获得某种模拟驾驶感,有的通过竞技行为与虚拟对象对抗或比赛…….,互动操作是观众最能获得亲历体验和自主参与展的展区活动。对提高观众兴趣和获知欲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科技博物馆新馆展览中的互动项目虽然并不是很多。互动装置基本上是一些个人操作的互动装置。但是,这些互动装置与区域展示内容结合得比较紧密。因而,效果突出。观众参与的热情很高。比较集中的互动活动安排在3F楼层的森林造景区域。有昆虫鸣叫选择的互动装置、植物风化过程的互动装置、溪水边生态信息互动装置等等。特别是昆虫鸣叫互动装置,一个人在操作,但昆虫鸣叫对整体的氛围的营造产生很好的作用。(图6、图6a

t003_log01_pic_008

图6

t003_log01_pic_009

图6a

现场解说、讲座、资料查阅是日本科技馆新馆展览中又一个亮点。虽然在展区中没有专门的解说小姐,但是观众可以用专用磁卡激活解说器获得讲解。现场还有很多老年志愿讲解员,随机组织学生讲解。老年人与小孩沟通特别有亲和力。使人感受很深。现场区设有现场讲座,内容与展区主题相关,观众可以坐下来休息的同时,获得知识和信息,这也是克服观展疲劳的一个绝佳方法。在森林造景区旁边还有一个图书,标本资料查阅区,在此可以了解更多的植物知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能让观众能以更多样、更轻松、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获得知识。大众定位,人性化的关怀在这些细致入微的设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图7、图7a、图7b

t003_log01_pic_010

图7

t003_log01_pic_011

图7a

t003_log01_pic_012

图7b

现代展览庞大的展览规模,复杂的操作程序、众多的传播媒介、丰实的展示内容、高度的效能要求,使展览成为组织、运作、设计、施工、管理、服务构成的庞杂的团队运作项目。控制与把握显得尤其重要。在整个过程中,展览大纲始终是指导与评价的准绳。近年来,国内展览业方兴未艾,虽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展览主题不明确,观众定位不准确,展览大纲不落实,展览设计流于形式,现场服务不周到等问题比比皆是.在进一步提高我国会展行业水平,迎接世博会建设的高潮的时刻,日本国立科技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董卫星

董卫星
董卫星
教授
会展艺术与技术
历届研究生